2016年1月18日

【葡萄酒的秘密#2】:「年份」對葡萄酒的風味影響很大嗎?



「2005年是本世紀的最佳年份!」「2007年又是精彩的一年!」不管你喝不喝葡萄酒,一定會聽過葡萄酒講究「年份」這件事,原因是葡萄酒畢竟是農產品,當年度採收時若多雨,可能會導致葡萄損傷嚴重、產量降低甚至出現遭冰雹損傷的青草味;若少雨,可能會導致葡萄成熟度不足,讓葡萄酒失衡、平淡無味...等等,看到這裡你是否有想過,少雨,為什麼不灌溉就好了?

原因是,法國禁止對葡萄園灌溉!

葡萄酒講年份這件事,主要是來自於法國,原因就出在不能灌溉這件事。法國葡萄酒(農產品)分級由高至低分為AOP(Appellation d' Origine Protegee)、Vin de Pays(歐盟稱IGP)、Vin de France(過去稱Vin de Table)數級,等級越高對葡萄的種植、葡萄酒的釀造管制越嚴格,越低則越鬆散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,讓每年種植葡萄酒時氣候影響的因素放大,讓葡萄酒的「年份」變得如此重要!

禁止灌溉是怕葡萄水分過多、品質下降

禁止人工灌溉多出現在法國、義大利、西班牙等「舊世界」葡萄酒產酒國家,但其中又以法國最為嚴格;其他如美國、澳洲、紐西蘭、智利等「新世界」酒款則多半無此規定,這也造成「年份」這件事在法國葡萄酒中尤其看中。

水分多寡這件事對葡萄影響頗大,而且越接近採收期影響越大。依法國葡萄種植協會的資料法國規定一般等級產區從8月15日到採收時不得灌溉;等級最高的AOP產區除了上述時間不能灌溉外,還追加6月15日到8月15日之間也不能灌溉(大約是葡萄開始開花,到果實開始成熟)。這規定主要是怕葡萄吸收了過多水分,會導致品質下降。

波爾多五大堡之一Château Margaux的葡萄園。依法國法規規定,這類等級最高的產區,從6月中到採收期都不能灌溉。
但這件事對消費者來說可就頭疼了。想想,如果同一家廠商賣的農產品,明明貼上一模一樣的標籤,結果2005年生產的跟2006年品質卻不一樣,甚至價格也差十萬八千里,有哪位消費者能接受呢?難道去買葡萄酒時,還要一邊滑手機查年份表嗎?從生產者角度來說,今年是好年份當然很嗨,價格漲、大賣;但今年若是壞年份,不就得滯銷大賠了嗎?

葡萄酒作家劉偉民也曾在《說葡萄酒的語言》一書中提到,年份中的降雨對波爾多來說影響尤其大,主因是多處於排水能力低的平原:加上價格高低落差大,不好的年份對酒莊獲利衝擊不小。

若年份真的很壞(例如暴雨超低溫等氣候異常),確實有可能造成產量縮減。

葡萄酒講求「年份」,就是從法國波爾多先開始推廣的。圖是波爾多當地葡萄酒專賣店L'Intendant Grands Vins de Bordeaux販售五大堡之一Château Haut-Brion價格,左邊是好年份2005版本,定價980歐元;右邊是「普通」年份2006年版,只要495歐元。


種植、釀酒仍有許多程序可彌補

但酒莊會這樣束手就擒嗎?當然也沒這麼笨。因為年份對價格影響大,所以每當葡萄酒仲介、酒商甚至酒莊莊主談論當年年份好壞時,你幾乎很少聽到有人會直白的說:「今年是個很差的年份!」

就算不能灌溉,可沒禁止施肥吧?酒農跟釀酒師在過程中仍有非常多程序可以調整,如可以調整浸皮時間、發酵長度,可以調整橡木桶新舊桶比例、可以增加攪桶等,在波爾多地區甚至可以拿不同葡萄品種來「混釀」,連主打黑皮諾的布根地,法規也規定可以添加10%以下的其他品種調和。這些人為調整都可以讓所謂「不好的年份」品質喝起來和好年份差距極小,甚至沒有差距。

在科學演進下,對釀酒師來說,只有好的年份跟更好的年份;更好的年份釀酒時也許比較輕鬆,好的年份也許是比較「Classic」,釀酒時稍微辛苦一點,一樣能釀出好酒。

說了這麼多,你還相信年份嗎?可參考以下三點建議:
  • 科技發達下,年份差距已經縮小很多,選購葡萄酒時其實不需要迷信年份
  • 氣候暖化下,葡萄成熟更容易,「不好的年份」已經不容易出現
  • 若真拋不下年份來選酒,舊世界葡萄酒不妨挑選不好年份的名莊酒,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一嚐風采;新世界葡萄酒在種植階段因允許灌溉,較不需考慮年份影響
延伸閱讀:

飲酒過量有礙健康,品酒不會

Related Posts:

  • 周星馳《美人魚》出現的「康帝」紅酒是什麼來頭? 鬼才周星馳執導的《美人魚》2月在中國上映12天,票房就超過24.7億元人民幣,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;而片中以「康帝」紅酒作為奢華的象徵,這瓶紅酒到底什麼來頭? 周星馳《美人魚》片中一開始說會開「羅曼尼.康帝」紅酒。 全世界仍在生產中最貴的紅酒,一瓶要價台幣45萬元起跳 電影中談到的「康帝」,全名是「羅曼尼.康帝」(或譯做「侯馬內.康地」,Romanee-Conti),是法國布根地最有名的特級園生產的… Read More
  • 品酒順序先白再紅?法國釀酒學專家:不正確 一般而言,在品酒會上「先白酒再紅酒」是常見的上酒順序,原因是擔心厚重的紅酒壓過白酒、影響口感。甚至有句法語諺語都說:「先白再紅,肯定成功;先紅再白,注定失敗」。但已故的釀酒學專家Émile Peynaud卻認為「先白再紅」不一定正確,關鍵何在? 同時品嚐波爾多紅、白酒時,因為白酒酸度可能會強化紅酒的澀度,這時就可採用「先紅再白」的品飲方式。 Émile Peynaud在鉅作《葡萄酒的風味》(Le goût du vin)指… Read More
  • 一瓶酒有幾顆葡萄?這數字讓人嚇一跳 葡萄收穫季開始了!南半球引領每年葡萄收成,大約2到4月就開始,再由8月起的北半球葡萄產區接手。採收分為機械與人工,經過辛苦的取蕪存菁,最好的葡萄被製成了你手中的這瓶酒,你知道這裡面有幾顆葡萄嗎? 人工採摘可以確保葡萄品質,葡萄田常雇用學生等臨時工來幫忙。圖片來源:discoverfrance.com 一般來說,每瓶酒大約需用600到800顆葡萄,也就是大約10串。試著想像一下,你在超市買的那種完整一大串的進口葡萄,要整整10大串… Read More
  • 喝錯溫度,葡萄酒價值恐減損千元! 不管是葡萄酒、啤酒還是威士忌,開喝前把酒調到試飲溫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!澳洲有家酒莊為了讓消費者喝到最適宜溫度的葡萄酒,在自家酒款後標加上感溫貼紙,它能偵測酒瓶內酒液溫度而變色,讓消費者能輕鬆掌握溫度,喝到葡萄酒的最佳風味! 澳洲的家族酒莊(Australia's Firs Families of Wine)聯盟需符合經營三代以上、釀酒需有當地風土特色等要求,目前僅有12家成員,Taylors Wines正是其中之一。 推出這項酒標是澳… Read More
  • 【葡萄酒的秘密#5】你喜歡喝「快酒」還是「慢酒」? 好啦,這個「快酒」「慢酒」是我想出來的簡化詞,其實指的是葡萄酒的「酒精發酵時間」,發酵快的簡稱「快酒」,慢的呢簡稱「慢酒」。釀成酒一定要透過酵母發酵,讓葡萄中的糖份能轉換成酒精,可想而知這個程序有多重要吧? 但這其中可不是只要發酵這麼簡單,發酵時間的長短、溫度,對葡萄酒的風格有決定性的影響! 目前由日本三得利集團經營、波爾多左岸三級酒莊Château Lagrange,採用不銹鋼發酵桶。 發酵溫… Read More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